2023-03-23 资讯中心
智慧园区作为智慧城市的主要单元,是经济高效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抓手,是实现双碳战略的主战场,是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的落脚点,是未来社会的发展缩影和示范载体。
随着园区的不断升级,中国智慧园区将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从而寻求更加集约、绿色和高效的发展模式。在新技术与新需求的驱动下,企业的经营环境与经营方式也在不断更新与创新,向着一体化、生态、定制、可持续发展的智能空间方向发展。
10月31日下午,在SSOT『集智广议』直播间中,上海智链合创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链合创”)数字化运营总监刘泽世与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智能家居业务智能系统市场部负责人李敏,进行了有关“双碳”背景下智慧园区建设的挑战与机遇主题的互动交流与分享。
园区从“传统”到“智慧”难在哪里?
智慧园区的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包括园区智慧化顶层设计、底层数据平台和运营业务平台。
顶层设计是对园区总体发展战略的承接与解构,需要对当下和未来的发展做到充分、系统的考虑,在匹配当下资产类型、管理体制和发展阶段的同时,还要保证未来的可拓展性、可升级性。
底层数据平台的建设是为了让园区各个场景触点的数据流动起来,贯通起来,形成数据洞察,实现自主调节或者辅助决策。过去园区的出入数据从纸笔记录升级到系统记录可以被称为信息化,而智慧化强调打通数据平台、整合应用系统,形成泛在、融合、智能的数字信息网络。
运营业务平台则是以功能应用为核心,覆盖园区的各个运营场景,包括智慧经营管理平台、智慧物业管理平台、智慧硬件管理平台、智慧服务平台等等,重点是要匹配业务的工作逻辑和工作习惯,要让业务同事觉得好用,让管理人员觉得有用。
综合来说,我国目前智慧园区建设的难点就在于入门很简单,采购一个资产管理系统或者部署一些智能硬件就可以说是给园区加上智慧的标签了,但是缺乏以终为始的前瞻性的建设思路,在后续运营的过程中,往往就会面临不断要找不同的供应商采购新的系统,各个系统之间信息不互通,系统的功能与实际业务的需求不匹配等各式各样的问题,让“智慧园区”浮于表面,而没有真正的“智慧”起来。
当智慧园区遇上双碳目标 机遇与挑战并存
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推进“双碳”工作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顺应技术进步趋势、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随着“双碳”工作的推进,一方面智慧园区迎来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零碳园区的建设也面临着不少挑战。
机遇
(1)园区成为落实“双碳”战略的最佳落脚点。
以产业园区为代表的各类型园区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园区作为城市的基础单元,连接个体、组织、城市、国家,园区的物理边界清晰,所有权明晰,运营和管理生态已经逐步建立,使园区成为“双碳”战略的最佳落脚点。园区通过自身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率先实现零碳化,树立发展标杆,对于区域落实“双碳”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为建设低碳、零碳智慧园区奠定技术基础
自2012年国家首次提出智慧园区的概念,至今智慧园区的发展已经有10年,期间各种技术应用已在园区场景下得到有效实践。而经开区和高新区基于国家政策支持和资源聚集等优势,智慧园区建设力度大、建设水平也相对较高,园区运营和服务基本上实现智能化、数字化,零碳智慧园区数字化基础逐渐成熟。
挑战
(1)零碳智慧园区建设需要发展与碳约束之间的平衡
作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我国经济发展仍需要大量的能源消耗,碳排放量仍在增长。由于能源结构不合理,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例高达85%,脱碳压力巨大。同时,我国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现象明显,不同区域的发展程度不同,各类国家战略的实施均需要以产业发展作为基础引擎,也会带来相应的碳排放。在此背景下,园区作为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推进自主创新的核心载体,如何实现生态文明与科技创新、经济繁荣相协调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亟需破解的平衡难题。
(2)双碳智慧园区框架和建设路径尚不清晰
双碳智慧园区作为全新概念,相关释义和战略框架仍然处于持续的变化之中,整体框架尚未清晰明确,相关标准、法规、碳交易市场等环境尚待进一步完善,试点示范和推广应用较为贫乏。各地对于双碳智慧园区的认知大多停留在概念层面,对于如何建设双碳智慧园区,相关工作重点、实施步骤等把握并不清晰,难以真正从系统性、整体性考虑推动园区的转型升级。这需要园区、服务商、相关管理部门一起共建探索,找到合适的建设路径。
零碳智慧园区未来该如何发展?
零碳智慧园区建设未来是三步走,将节能环保责任落实到园区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
(1)在规划设计阶段最初就要考虑到碳排放;通过多维度低碳技术应用,在绿色建筑层面节能。
被动设计:利用天然采光、自然通风以及围护结构保温隔热等形式降低建筑的用能需求。
绿色材料:采用绿色环保产品、满足质量要求前提下提高使用回收材料比例。
光伏建筑:公共照明全部采取“风光伏发电+LED灯”。
节能系统:走廊、楼梯间、门厅、大堂、大空间、停车场等场所的照明系统采取分区、定时、感应等节能措施交通节能。
(2)改变园区目前的用能习惯和用能方式,通过数字化智慧化应用监管,建立零碳智慧能源和管理体系。
供应:主要包括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微风风力发电系统、风光互补路灯、智能充电桩、锂电池储能系统、氢能储能系统。
监测:建立园区碳排放指标体系和碳应用,为后续产业链优化,数字化助力碳减排提供方法支持和体系框架。
管理:基于园区内各类能源数据进行综合调度和能耗管理优化。
服务:利用相关碳数据管理、碳核算模型、碳足迹溯源等指标助决策者完成智慧决策,配备如园区碳核算、场景化碳减排、碳中和路径规划等服务能力。
图为智链合创能源管理系统后台截图
(3)能源结构改革是根本,构建绿色能源结构体系,推动园区级的可再生能源利用。
大力推广清洁能源:通过在园区内因地制宜的建设包含屋顶光伏、氢能在内的配套设施,推广园区内清洁供热,持续推进清洁取暖,扩大集中供热范围,因地制宜推行气代煤、电代煤、热代煤、集中生物质等清洁采暖方式。
发展节能储能技术:通过统筹工艺环节、优化生产组织、工序共享等手段实现园区内能源由点及面的综合利用。其中,储能技术的发展也是推动能源结构升级的关键。
双碳智慧园区建设路径及案例分享 上海智链合创科技有限公司将双碳园区建设路径定义为三位一体,通过能源计量、综合管控、能源再生实现双碳园区建设,三者互相促进。
(1)能源计量
这是实现双碳园区的基础,碳排放数据要先统计,才能知道该从何处下手优化。通过上线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对园区供电能源与使用情况进行智慧化管理。
(2)综合管控
根据用电数据指明优化方向后,让设备能够智慧化控制,比如空调、灯光以及其他设备。通过智慧物联,让设备用电更加合理,在不影响客户体验的情况下实现智能控制,降低碳排放。
(3)能源再生
结合园区实际情况打造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应用,优化供给侧能源结构,实现自给自足。比如利用园区楼顶空间搭建屋顶光伏。再比如在园区交通场景下,倡导新能源出行,兴建充电桩,加大新能源基础设施的投入。
德必静安WE''
在德必集团运营的多家园区中,都可以看到可供白领休憩娱乐的“垂直森林”与“空中花园”,这其实就是建筑立体绿化的一种。建筑立体绿化主要包括屋顶绿化和墙面绿化,通过立体绿化,不仅增加美观度,还可降低室内温度,减少空调能耗,更重要的是可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同时绿化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将会是城市碳中和目标实现的一大助力。
智链合创认为“低碳”不止彰显于外,更融入于内。除了建筑构造,智链在德必静安WE''园区以智能化的方式推进办公空间内部的减碳改造。例如使用更加低能耗、可随时自由开启的分体式空调,以及使用智能灯光系统,利用尖端科技在建筑的各个缝隙插入低碳环保理念。
未来,智链合创将致力于将低碳理念应用于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等各个环节。在“双碳”政策支持下,让办公拥抱自然、让都市回归自然,以绿色、智慧的办公场景,为园区和城市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态细胞与产业活力。
参考文章:
(1)全国信标委智慧城市标准工作组智慧园区专题组《零碳智慧园区白皮书(2022)》
(2)仲量联行《中国净零碳排放标准化路径指南》